前不久,御槐园小区居民围坐在一株大槐树下,商量着要给小区新添几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。小区已有不少充电接口,可依旧无法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。据社区摸排,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1000多辆,不少居民仍面临充电难题。仅1号楼就有100多辆电动车,充电接口却寥寥无几。有居民希望给1号楼增加充电接口,也有居民担忧扰民问题,于是社区、物业和居民一起协商,最终找到既不影响居民生活又方便充电的合适位置。
社区党总支书记贺丹说,像这样的树下唠嗑,每个月都会定期开展,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,解决了不少难题。御槐园是一个典型的回迁小区。居民大多来自槐房村,还有部分居民来自周边平房区。曾经的村庄变成拥有29栋居民楼、约8000名居民的大社区,“村转社区”面临各类管理难题。与此同时,平房区居民与槐房村村民互不熟悉,加之房屋出租率高,沟通协调工作也面临瓶颈。这让工作人员意识到,得尽快畅通协商渠道,推动社区大事小情更好解决。
小区里的槐树让工作人员想到办法。贺丹说,小区居民对槐树有着特殊的情感。槐房村有许多槐树,村民都是槐树下长大的孩子,从儿时起就习惯在树下乘凉聊天。槐房村及周边平房区拆迁后,部分槐树移栽他处,但也有不少被保留了下来,其中就包括多棵百年古槐。
2024年,依托古树的历史底蕴和居民对槐树的特殊情感,社区设立了“大槐树下唠家常”议事品牌,每月定期在槐树下的小广场召开居民议事会。“先通过线上、线下征集议题。我们设立了唠家常信箱,工作人员也在走访过程中记录居民反映的问题。一些问题能当下办理,还有一些投诉量大、涉及居民较多的难点问题,则筛选出来作为唠家常议题,邀请相关居民作为唠家常代表共同讨论。”贺丹说,“大槐树下唠家常”的形式颇受居民欢迎,只要天气适合,大家都喜欢坐在大槐树下唠嗑。
依托“大槐树下唠家常”,很多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。停车场无法安装新能源车充电桩也一度困扰居民。经过协商,停车场进行了改造,可容纳百余辆新能源车停放充电。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、充电难的问题也在“唠嗑”中逐步解决。截至目前,小区已先后建成43处车棚,592个充电接口。
依托“大槐树下唠家常”品牌效应,社区又进一步打造了“大槐树下大舞台”“大槐树下观影厅”“大槐树下手作坊”“大槐树下故事会”,举办了20多场活动和演出,进一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,营造活跃的沟通交流氛围。
贺丹说,“大槐树下”已成为居民与社区增进信任、居民之间增进情感、邻里纠纷有效化解、社区难题协商解决的好地方。“邻里关系更加融洽,互帮互助的现象日益增多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明显提升了。”
【治理亮点】
随着城市发展,北京出现不少村民上楼的回迁小区,“村转社区”工作如何有效开展,考验基层治理的智慧。御槐园社区依托古树这一具象化的情感标签,树立“大槐树下唠家常”的议事品牌,村民乘凉聊天的习惯和对槐树的情感得以延续。
在大槐树下,大家不光唠唠家长里短,更商量推动了社区问题的解决,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。居民评事、议事、做事、成事的协商自治机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。
记者:鹿艺佳
天金策略-微信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-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