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的一生中,总会面临几次决定命运的关键选择。选择正确,就会一飞冲天;选择错误,便可能堕入深渊。
公元1711年,岳钟琪已经26岁,度过了婚姻的七年之痒。然而,尽管他在家庭生活上已有了一些安稳,但在事业上的发展却陷入了停滞,这令他感到非常不满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选择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岳钟琪是岳飞的第21世孙,虽然拥有一位曾担任四川提督的父亲,但由于父亲已经辞职,岳钟琪当时的身份不过是一个依靠花钱购买来的候补知府。如果他继续安于现状,依赖这种“买来的官职”,他的余生可能也会平平淡淡。但或许是岳飞的遗传基因在他身上起了作用,或许是岳钟琪天生心高气傲,决定不再坐以待毙,而是主动出击,向上级上报,表示自己作为一名强壮的青年,愿意投笔从戎,投身到国家的边疆保卫战中。
那时,大清的西部局势动荡不安,岳钟琪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,于是他从一个需要等待任命的文官,迅速转为可以随时上阵的武将。虽然他当时并不知道,这个决定会为他开启一段历史性的征程。
值得一提的是,岳钟琪做出这一决定,并不是因为生活压力迫使他选择改变,而是因为他确实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。岳飞去世后,岳家后代中依然有不少人在军中效力。根据史料记载,岳钟琪的家族在明朝就有过任职武官的历史,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在清廷的战场上立下过赫赫战功。因此,岳钟琪并非平庸之辈,而是出自名门望族。
展开剩余78%更为关键的是,岳钟琪从小便表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华。他对军事战术的见解,不仅赢得了周围长辈的认可,而且还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兴趣。毕竟,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,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,即使有才能也未必能成功。
岳钟琪转职为武官后,虽然正史中没有详细描述他初期的军事经历,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,他很快就从一个游击队长(相当于营级指挥)晋升为协副将(相当于旅级指挥)。而且,他还被上级任命为先锋,这无疑证明了他在军中的表现可圈可点。在他首次载入史册的战役中,他率领仅有600人的队伍,以惊人的勇气和战术巧妙打败了敌人,虽然对方人数是他们的五倍。这场胜利不仅让岳钟琪名声大噪,也使他迅速获得了更多的兵力,最终他能够指挥的部队规模扩大到6000人。
能领导多少兵马,是古代武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。有些人或许能带领几百人的部队打得有声有色,但一旦兵力增加,可能就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。但岳钟琪的战绩表明,他完全能够应付更大规模的军队,甚至在对敌时,还能发挥出更为卓越的战术能力。
这场战斗的胜利,不仅为岳钟琪赢得了声誉,还使他顺利接替了父亲曾经担任的四川提督一职。这一职位的权力和地位极高,清朝的常设提督只有15人,因此,岳钟琪当时的晋升无疑具有极高的含金量。如果他止步于此,岳钟琪的选择也足以改变命运,但他所取得的成就远远不止如此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战役的前线指挥官是皇十四子胤褆,尽管岳钟琪表现出色,胤褆并没有立刻重用他。但后来雍正的信任和重用,表明岳钟琪与胤褆并没有走得太近,这样的选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岳钟琪的深思熟虑,他没有过于依赖某一派系,反而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立场。
岳钟琪接下来的战功不断,参与了多次“小战役”,每次都取得胜利。康熙帝看到了他的潜力,便授予他一个可以世袭的爵位。然而,康熙并未再授予他更高的荣誉,因为雍正即将接班,这也让岳钟琪的一生出现了波动。
在雍正继位后,岳钟琪成了年羹尧的重要助手,几乎陪伴年羹尧征战四方。但当雍正对年羹尧采取行动时,岳钟琪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雍正的一边,显示出了他的忠诚和果断,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。
在岳钟琪的事业如日中天时,曾有不少人希望他像祖先岳飞那样,继续为中原的百姓而战。然而,岳钟琪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决定。在关键时刻,他选择站在雍正一方,而非维持中原人身份的束缚。雍正看到了岳钟琪的忠诚与能力,因此对他重用有加,最终岳钟琪掌控了三省的军权,声望达到了巅峰。
然而,雍正晚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曾一度计划除掉岳钟琪。关于这个事件,有多种解释。第一种说法是岳钟琪在之后的战斗中遭遇了一些失利,雍正因此失去了对他的信任;第二种说法认为雍正想为乾隆培养一位更易驾驭的军事人才;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岳钟琪因为权力过大,可能成为了雍正的潜在威胁。另外,还有传言称,岳钟琪因拒绝加入满洲旗籍,令上层担忧,最终遭遇了打压。
尽管雍正的打压让岳钟琪一度陷入困境,但乾隆即位后,岳钟琪重新被启用,这也表明了岳钟琪的能力和忠诚并未被完全忽视。乾隆曾高度评价岳钟琪,称其为“三朝武臣巨擘”,但实际上,在清朝的近三百年历史中,像岳钟琪这样能够以中原人身份官拜大将军,并且能够统领满洲士卒的,几乎没有其他人。
然而,尽管岳钟琪的功勋卓著,他在后世的名声却不如曾国藩等人。这或许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清朝对他种种复杂的政治选择有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金策略-微信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-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